ag8九游会: 但要是把视角换一下,把目光投向购买力平价和真实工业产出,那画面就完全不同了。
按照购买力平价,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不止一次超越美国,换句话说,全球最大的价值创造已经在东方。
但真正能决定一国总实力的,是谁在工业生产、资源掌控和物资供应上更有韧性。
而这种在整个世界,这种真正能建房子、造桥梁、生产机器、制造关键零部件的能力,中国掌握了主要份额。
这种能力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,而是实实在在的钢铁、水泥、铝、稀土、化工和新能源产业。
中国几乎已形成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链,产钢量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,铝接近六成,化工超过六成。
要知道,一个国家在工业基础原料上的产能,决定了它能不能在全球危机下“自给自足”。
美国虽然金融和科技很强,但如果只有少数的原材料,没有源源不断的基础产能,再高的创新也只是空中楼阁。
很多人可能还记得疫情那会儿,中国是怎么把口罩产能在几个月内从几千万拉到上亿的。
更夸张的是,在短时间内,中国不仅满足国内需求,还大量出口,让全球供应链撑了下来。
这就是工业体系的威力——不是靠印钞票,而是靠数以百万计的工厂车间、工人班次、自动化生产线一同推动的成果。
特朗普政府一开始信心满满,以为通过加税就能让中国痛得大叫,然后乖乖退让。
可际的结果却完全相反,贸易冲突反而让美国自家企业、消费者承担了巨额成本,而中国不仅顶住了压力,还利用反制措施精准卡住了美国的命脉。
美方以为中国会受伤最重,但很快他们发现,自己零售商货架上货物短缺,制造业订不到零件,甚至连普普通通的家庭日用消费品都大幅涨价。
此外,美国打算通过科技封锁制衡中国,还对中国学生和一些关键产业转让设限。
美国军工产业严重依赖稀土原料,如果这一环断了,不仅影响高科技制造,甚至对安全体系都是重大威胁。
过去美国靠“霸权惯性”还能压得住大多数国家,但面对中国强大的产业链、供应链、市场和原材料优势,他们发现了自己没有胜算。
说到底,美国的妥协并不是因为他们忽然理解了合作的重要性,而是现实的制约让他们无路可走。
据研究统计,关税直接引发美国物价上涨,几乎每家每户都在承担额外的成本。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,那点账算得最清楚——钱包缩水,生活水平直掉。
原本想通过“制造业回流”来增强竞争,但因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过高、供应链不完整,根本没办法自给。
结果就是,该丢的岗位还是丢了,还多了一句话——“中国东西买不到,美国自己造不出来”。
加征对等关税是一方面,利用稀土等战略性出口管制,直击美国军工和高科技产业痛点,是更深层次的震慑。
美国尝试的“极限施压”走不动了,因为中国不是其他几个国家,不是随便就能让步的“软柿子”。
今天的力量对比,已经不仅是美元霸权和虚拟经济框架起作用,更要看物质生产能力和产业链控制权。
中国如今牢牢把握着制造业、基础材料、新能源和供应链的主动权,这才是硬核实力。
90天的延期,是一段缓冲期,但本质上可能也是美国对现实的承认:他们已无力把中国压回去。
三次延期,美国一次次退让,表面上看,是政治博弈的吊诡,实际上却是全球经济实力版图的真实写照。
今天,比拼的是真实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控制力,谁能在危机时刻极速扩产、满足市场需求,谁就是实打实的经济强国。